留在兒時回憶里的收麥季

留在兒時回憶里的收麥季

          又是一年收麥季。小時候每年的5月底,“回家收麥”成為多少漂泊游子在這個季節里最期盼的時刻,那意味著家人的團聚和豐收的喜悅。

那時的農業生產幾乎還是原始的耕作方式,麥子的收割完全靠手工,有的是用鐮割,也有用鏟的,割下的麥子堆成一堆,然后再用拉車運到打麥場里。打麥場是提前平整的一塊光地,一般都是幾家相鄰鄉親共用的,先把地里的莊稼提前收了,平整土地,再用牲口拉著石磙一遍又一遍的碾壓,把場地修整的光滑平整又堅硬。收割的麥子在打麥場里先晾曬,天好的的時候,帶著麥穗的的麥稈厚厚的平鋪在麥場里,用牛或者馬拉著石磙一圈一圈的碾壓。

兒時的回憶里,爺爺總是養著一頭牛,那是家里最貴重的財產和勞動力,一年四季的農活離不開老牛的辛勤勞動。打麥場里,爺爺總是個好把式,印象里爺爺站在麥場中間,手里牽著牛繩、拿著鞭子,隨著一聲聲吆喝和手里繩子的松緊掌控,老牛默默地在麥場里一圈一圈的走著,并不停地變換著路徑,確保場地里每一處的麥子被均勻地的碾壓。孩子們體會不到父輩們勞作的辛苦,只顧著自己找樂子,石磙后面拖著的一塊石板常常成為我們的“坐騎”,坐在上面,任由老牛一圈圈的拉著,一個不注意就會 “人仰馬翻”,好在地上有松軟的麥秸,也傷不到,最多粘一身的麥秸,然后嘻嘻哈哈的跑村前小河里洗澡了。

孩子們貪玩貪吃,麥收季節印象最深得還是吃。中午天太熱,為了降暑,冰棍成了人們的消暑美食。常常有人在鄉間路上叫賣,用自行車帶著一個木頭箱子,冰棍用小棉被包裹著裝在木頭箱里隔熱。聽到叫賣聲,孩子們總是想法子纏著大人買幾個解解饞。大人也熱得不行,自己也想解解暑,也樂得滿足孩子的愿望,一毛或五分錢一個的冰棍一人一個。炎炎夏日吃一口又甜又涼的冰棍,那感覺真是涼徹心扉。

碾好的麥子一般都是到下午“起場”,先把上面的麥秸收攏起來,麥粒夾雜著麥糠被堆積到一起,趁著傍晚刮起的微風,大人們用一把木掀開始“揚場”。“揚場”有一定的技術含量,拋揚的高度、力道、角度等都有講究,掌握不好,麥籽與麥糠的分離就不徹底,這時候又是爺爺一展身手的時刻,他總是一邊輕巧揮舞著木掀,還不忘給叔叔們一邊講解動作要領。小孩子一時興起也想嘗試一把,卻總是把麥糠全灑在自己的頭頂。

傍晚,麥子裝袋是大人們最喜悅的時刻,看著大半年的勞動果實被裝進袋里,一袋袋的麥子堆積在一起,這就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糧,多余的還能換些閑錢。大人們估算著今年的畝產量,議論著村里鄉親們誰家的產量高,那一刻,誰家的糧食收成好就成了眾人羨慕、崇敬的對象。

后來,漸漸的有了拖拉機、農用車代替耕牛打場,再后來出現了打麥機,我也隨著學業的繁忙和遠離家鄉,幾乎很少再經歷麥收。大學畢業后一直就職于鄭州萬谷機械股份有限公司,公司以糧食烘干機為主導產品,我再次與農業、糧食建立了親密的關系。隨著國家對農業機械化建設的不斷投入,近年來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,每到麥收季節,也不再需要大量的體力勞動,大型收割機一次性完成收割、脫粒過程,收割完的籽粒可以直接拉到烘干廠進行機械化干燥,麥收季節不再受天氣影響,也不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投入,而且糧食經收割機收割、糧食烘干機干燥,整個過程糧食實現“不落地”,避免了糧食的減損和污染,收獲的糧食品質更好。

社會在發展,時代在進步,兒時的麥收時節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,但不可否認,那時候的勞作方式落后且低效,現如今隨著收割機、糧食烘干機等大型農機裝備的普及使用,農村農業的耕作方式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革,雖然不再有兒時那些歡樂的場景,但是卻代表著祖國的不斷強大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逐步實現。

国产精品综合一区二区三区